加强合作交流 共同打造文化强区
而硬法基于全国范围的面向,很难同各地各类社会治理现实完全契合。
原载《南通大学学报》,2015年第3期 进入 高一飞 的专栏 进入专题: 法官 言论自由 。但这一条也表明:在法庭公开记录中的信息不存在泄露的问题,因为公开审判,公开记录的信息本来就可以供公众查阅,已经不是秘密。
但这些活动不能有损法官职务的尊严,也不能干扰法官的司法行为。但是,对法官言论自由的限制又超过对其他公共机关的限制。在美国,法官的政治言论长期以来受到法官选举法规的限制,但是,这一做法在近10年来受到了挑战,联邦最高法院认为,这一规定侵犯了法官的言论自由权,违反了宪法第一修正案。4.11.在正当执行司法职责时,法官可:(a)编写与法律、法律制度、执行司法工作或相关事务的著作,讲学及教授上述有关事务,以及参加上述有关活动。其次,法官对其他人审理的案件也不得发表评论。
[11] 虽然我国的《法官职业道德基本准则》没有禁止讨论和评论已经生生效的案件,但是,将来制定的相应规则应当包括这一内容,理由在于:对已经生效的案件发表评论,有损裁判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便导致人们对法院生效裁判的轻视和不当怀疑。上述三个条款,分别规定了法官不得不发表有损国家利益和司法权威的言论、避免司法审判受到外界的不当影响、不评论其他法官正在审理的案件三个内容,确立了法官言论的边界,这一边界与美国对法官言论的限制基本一致。在政与法的关系上,尤其需要处理好党的领导与立法和政法的关系,需要正确处理党的决策与国家立法的关系,正确处理党的领导与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司法职权的关系,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领导立法工作和政法工作。
如果失去了依法执政这一依法治国的前提和保障,依法行政就会流于形式,就容易重蹈无法可依、依政策行政的覆辙。依宪执政最根本的要求就是要确保执政活动遵循人民主权原则,保证执政党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的政治框架内和政治舞台上执掌政权。[2]党的十六大政治报告首次提及依法执政,建立了依法执政与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重要联系。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的实践表明,依法执政是依法治国的基本前提。
从这样的意义上讲,依法执政既是一个老问题,又是一个新课题。2013年8月,中共中央发布《关于废止和宣布失效一批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的决定》,300件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通过党内法规清理被废止或宣布失效,为党内法治建设夯实了制度基础。
[5]2013年2月,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为主题的第四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强调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不断开创依法治国新局面。从这样的意义上讲,依法执政是一个老话题,那就是党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依法治党需要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协调统一或者说一体建设,依法执政需要国家法治与党内法治相互联动,只讲党内法规和党内法治或者只讲国家法律和国家法治,都无法充分实现全面加强依法治党和全面推进依法执政。再次,如前所述,法治中国在内涵和外延上对法治国家有所丰富和发展,尤其是突出了依法执政和法治社会建设的重要性。
在‘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治国方略的实施中,执政党依宪执政具有特别的意义。可以这样说,依法执政与依法治党、建设法治政党的关系是相互的,强调依法治党、法治政党、依法执政关联一体,就是要使党内依规办事、依法治理成为依法执政的前奏和序曲,使依法治党、建设法治政党成为依法执政的起始和源头。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进一步强调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依宪执政就是要立基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遵循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原理和内在逻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执掌政权。
中共十八大之后,党内法治建设全面启动,2013年可以视为党内法治建设元年。抛开人民代表大会不管,党的各级组织就会与政府组织高度关联,不仅容易降低执政的民主性,也不利于国家政治生活民主化。
促进依法执政,必须推进依法治党,这就需要加强党内法治建设,尤其需要加快构建完整的党内法规体系。在法治中国的内容体系中,法治国家是根本,法治政府是重点,法治社会是基础,法治政党是关键。
依法治党、建设法治政党与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同理。[5] 《人民日报》2012年12月5日2版。科学执政也有两个侧面,一是执政必须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要反映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文明建设规律,统揽全局、协调八方必须贯彻科学发展观。从一定意义上讲,加强党内法治建设,完善党内法规制度,既是依法治党的基本需要,也是依法执政的根本要求。二是执政必须遵循政治规律,尤其是政党执政规律。实践这一命题,必须在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民主执政、科学执政、依法执政与依法治党、法治政党、依法执政三个重要组合中,把握依法执政的广泛意义和深刻内涵,在加强党内法治建设、促进党内依法治理、有效推进依法执政,重点在于推进依宪执政与立足于国家根本政治制度,切实通过人大执政三个层面上创新依法执政理论与实践,探索依法执政的实现路径,这对于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和国家治理现代化无疑具有重大意义。
2013年5月,中共中央发布《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制定条例》,这部党内立法法为党内法治建设尤其是党内法规建设确立了基本规范。执政为民、依法执政是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要求。
其次,依法治党、建设法治政党,有利于形成党内依规办事的习惯,使执政党的各级组织习惯于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应对改革、发展和稳定中的重大问题,使执政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倾向于按制度办事、按法规行权,逐步形成全党依规办事的倾向、习惯和惯力,并将党内事务中的这种倾向、习惯和惯力体现在党和国家关系上,这无疑有助于形成执政党依法执政的惯常的行为定势。比较而言,应当更加重视党内法规建设、党内依法治理和依法执政,更加重视社会规范建设、社会治理创新和社会依法治理。
这一新的提法和判断明确了依法治党、法治政党与依法执政的逻辑关系,尤其突出了依法执政对依法治党、建设法治政党的迫切需要和倒逼效应。2.加快法治政党建设,有效推进依法执政,重在实现依宪执政。
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是宪法确立的第一原则,是国家根本政治原则。民主执政有两个层面,一是应当强调党内民主建设,建立民主执政的坚实基础,坚持以党内民主带动国家民主,尤其是要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规范党内权力,保障党员权利。无论如何理解依法治国,如果没有执政党的依宪执政,任何意义上的法治都可能不复存在。首先,如果说依法治国的关键是依法治政、依法治权、依法治官,那么就可以这样讲,假若执政党和政府不能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不将执政和行政纳入法治轨道,依法治国就无从谈起。
依法独立、高效公正司法对于实现共同推进和一体建设新战略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具有重大意义,这一点容不得忽视。[9]无论是党内法规制定条例、党内法规清理工作,还是中央党内法规规划纲要,都充分体现了宪法为上、党章为本这一重大观念和原则,尤其是中央法规五年规划纲要从党的领导和党的工作、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民主集中制建设等六大领域共37个方面布局党内法规体系建设,包括制定《中共地方委员会工作条例》(试行)、《中共党组工作条例》、《中共统战工作条例》、《军队政治工作条例》、《中共党内监督条例》(试行)、《中共巡视工作条例》、《中共纪检机关案件办理工作条例》等系列党内法规,这无疑将为党内依法治理奠定更加宽厚的制度基础,也为依法执政提供更为丰富的制度资源。
加强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必须改革政法体制,改善党领导政法工作的方式,正确认识和全面把握党的政策对政法工作的意义,善于将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与人大相关工作结合起来,善于用制度确保司法机关独立行使司法职权,通过制度防止党的各级组织干涉政法机关依法办案。所谓科学执政,就是要求执政党遵循人类社会发展规律,遵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使党的政策主张能够反映客观规律,实现法律与规律的统一。
无视这一政治逻辑,不能释放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应有的政治效应,就容易形成党政合一的体制,难免以党代政的情形,甚至形成党政不分的局面,也就无法做到依法行政。2002年依法执政写入中共十六大政治报告就如同1997年依法治国写入中共十五大政治报告一样,意义深远。
推进党内治理创新尤其是强化党内依法治理,加强党内法规、党内法治体系和法治政党建设,重塑党政关系,推进依法执政,是实施依法行政和依法治国战略的关键所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将指出: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依法执政首先是依宪执政。实践依法执政的执政观,需要建立和完善新的执政体制机制,变革和发展新的执政方式方法,需要塑造和提升新的执政素质和能力,改善和提高执政效果和水平,而这一切都需要依法执政原则与制度的驾驭和保障,需要党内党外相应的制度创新予以保障和促进,需要加强党内法规体系的构建和国家法律体系的完善并保持两者协调统一,由此为依法执政奠定坚实的制度基础。在当今社会,执政党与民意机关的结合是政党执政的一个普遍现象。
依法执政最关键的一条是将党政关系建立在法律基础上,在政治生活最关键的部分实现政与法的统一。概言之,依法执政与依法行政高度关联,依法执政的水平直接决定着依法行政状态。
如前所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依法执政和依法行政的根本制度。依法治党、法治政党、依法执政关联一体是一个新的提法和重要判断。
[7]如果说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是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的基础工程,那么可以这样说,依法治党、建设法治政党,由此推进执政党依法执政,推动执政党通过人民代表大会执政,就是在理论和实践上对依法治国战略的进一步拓展和深化。三、结语 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这是法治中国建设的必然逻辑。
评论列表